中新网兰州12月7日电 (刘延新)7日,据兰州高新区经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园区坚持以“项目为王”,今年共谋划项目122个,总投资1463亿元,其中续建在建项目37个。
近日,在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项目现场,中国生物西北(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医美产业化基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兰州真空装备产业园项目及王老吉大健康兰州生产基地等一些重点在建项目都在稳步推进。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营业收入66亿元,上缴税金8亿元。”中建六局兰州医美产业园项目负责人高戬说,项目总投资约23亿元,将建成集生产、科研、办公为一体的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高戬介绍说,目前已经完成肉毒毒素生产大楼、质检大楼、胶原蛋白生产大楼及动物鉴定实验大楼等主体结构施工。项目建成后,A型肉毒毒素制剂年产能可达2000万瓶、胶原蛋白植入剂年产能可达150万支。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项目。张旭帆 摄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是第二批确定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于2022年6月14日开工,设置床位1800张,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于一体的肿瘤疾病防治专业机构,预计2024年底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整体提升甘肃肿瘤防治水平,降低甘肃肿瘤患者跨省就医数量和费用。
据了解,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产业项目投资占到该园区总体固投的50%以上,其他一些在建项目也在加快进行,如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西北)地区健康产业园血液制品生产基地、510所航天高新产业园电推进测评中心主体目前已经封顶。甘肃省生物制品批签发中心已交付省药检院,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三期)、王老吉大健康兰州生产基地也正有序推进。
为推动项目建设进度,兰州高新区制定了相关领导干部包抓项目工作方案,班子成员深入项目一线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管委会定期主持召开项目调度会,对全区37个续建在建项目确定了责任部门和责任领导,以协调解决各类项目的征地拆迁、公共配套、手续办理等问题。(完)
中新网杭州12月7日电 题:杭州观察:如何放大亚运效应 提升杭州城市能级?
作者 王题题 韩巧燕
盛会落幕,城市起步。为更好地研究“后亚运时代”杭州如何抓住亚运机遇、放大亚运效应、释放亚运红利,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12月6日,“2023年城市治理‘双月论坛’第六期:‘放大杭州亚运效应 提升杭州城市能级’学术沙龙”在浙江杭州举办。
据悉,城市治理“双月论坛”是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为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城市范例而举办的品牌论坛。今年以来,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围绕“放大亚运效应、提升城市能级”主题,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走访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后亚运时代”杭州打造国际“赛”“会”之城作出智库贡献。
“放大杭州亚运效应 提升杭州城市能级”学术沙龙现场。 主办方供图
当天,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江山舞在致辞中指出,2023年对于杭州而言意义重大,不仅圆满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运会,杭州的城区人口还突破了1000万,晋升为第10个超大城市。此外,杭州全市GDP有望迈上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台阶,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会更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强劲。这些都是“后亚运时代”杭州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特征。
那么,“后亚运时代”杭州该如何持续放大亚运效应,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杭州城研中心研究三处处长毛燕武通过分析亚运综合效应,对照城市能级指标体系,建议“后亚运时代”的杭州,要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管齐下,大力实施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从聚力场馆设施综合利用、聚力城市国际化纵深推进、聚力“体育+”融合发展、聚力品质生活共建共享等“六个聚力”思考提升路径,持续提升城市硬核实力、未来活力和特色魅力。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慧梅从杭州城市形象定位发展历程切入,指出近年来杭州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影响逐步扩大,杭州旅游和城市的国际排名稳步上升,但在国际传播对象、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基于此,她提出了国际传播对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国际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立体化、传播内容的模块化和定制化等传播策略。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浙江省休闲学会副会长凌平则围绕杭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建言献策。在他看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申办”体育赛事的高峰,大型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必须找到出路。
通过分析杭州亚运会比赛场馆的设计、布局、特点和分类,他指出了目前杭州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困惑,并基于对洛杉矶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等国际上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总结,从赛后场馆利用生态链、场馆经营主体产业、场馆多功能开发、建立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等角度对杭州亚运会后场馆有效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张卫良则从代表国家的“赛”“会”数量、“赛”“会”以外的交流活动、“赛”“会”与城市创新等视角探讨杭州“赛”“会”的一些问题,并从增强城市国际化理念、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引进外国使领馆、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国际友城、友好交流城市,增加代表国家的国际性会议,提升数字资源优势,着力文化内涵建设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和思考。
不同于其他专家角度,杭州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所长、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赵国青围绕扩大杭州城市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方面献策。
他建议,杭州应从“凝练杭州后亚运时代对外文化传播核心标识,加工并创作具有国际化表达能力的区域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赛会之都,拓展杭州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新渠道”“瞄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构建全球首选文化旅游目的地”等三方面着手。
而浙江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马力宏则认为,政府及杭州市人民应培育利用好机遇的意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升杭州的影响力。此外,杭州在放大杭州影响力时要注意实事求是,要处理好市内省内关系,引导民众合理科学宣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