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伦敦12月7日电 (记者 欧阳开宇)当地时间12月6日,中国农业银行伦敦分行发行的首只绿色债券上市仪式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举行。
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向中国农业银行和伦敦证券交易所表示祝贺。他表示此次绿色债券发行成功,不仅是中国农业银行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国际化的重要成果,也再次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企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他希望中英两国共同努力,开展更多绿色低碳领域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员,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多贡献。
伦敦证券交易所国际业务发展部主管Tom Attenborough表示,中国农业银行在伦交所成功上市绿色债券,加强了伦交所与中国农业银行长期互信合作关系,也希望未来能和更多的中国金融机构一起携手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
中国农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林立指出,这是农业银行伦敦分行发行的第一只绿色债券,也是农行集团首次发行挂钩新基准利率的浮息绿色债券。农行承诺,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合格绿色项目,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本次挂牌上市的3年期3亿美元浮息绿色债券,是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首只挂钩新基准利率SOFR的浮息绿色债券,净募集资金将用于中国农业银行伦敦分行《绿色融资框架》中合格绿色项目的融资或再融资。本次绿色债券发行依据的《绿色融资框架》,也获得了国际评级机构穆迪SQS2(Very Good)的可持续发展质量分数。穆迪认为该框架符合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绿色债券原则2021版》和贷款市场协会等组织《绿色贷款原则2023版》。
据介绍,本次成功发行,标志着中国农业银行伦敦分行时隔2年多之后,再度回归国际债务资本市场,因此,受到了国际金融市场广泛关注。(完) 【编辑:陈彩霞】
中新网阳泉12月7日电 题:山西平定县石门口乡:解锁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密码”
作者 赵波 石玺慧
近年,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石门口乡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
如今,石门口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已全部清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村有5个,50万元到100万元的村有4个。
从“独善其身”到“互利共赢”
机制融合,拓宽利益联结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石门口乡明确集体、企业和农户的收益分配、分红比例,共同致富。
图为徐峪沟村黄牛养殖基地。赵波摄
徐峪沟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畜牧养殖条件。为改变村里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来源少、产业发展较弱的困境,该村决定发展黄牛养殖产业。“今年年初,我们决定修建2个养牛棚、草料房,购买黄牛50头,到年底累计投资250万元,黄牛存栏达150头。”徐峪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翟三斐说,其间,利用本村3000亩玉米秸秆,加工成饲草用于黄牛喂养。
特色苗木种植带动致富是石门口乡的新目标。徐峪沟村2016年种植连翘200亩,2022年进入盛产期,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同样,东郊村在考虑钱、地、人三方面因素后,利用村中闲置400亩土地资源,引进连翘种植。
从“沉睡资源”到“发展资本”
石门口乡不断提高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我们结合各村实际,探索出依托村经济合作社、现有资源、特色产业、服务和项目等五条基本路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石门口乡党委书记申文军介绍。
以枣岭村为例,去年,该村将全体村民耕地的90%流转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其统一经营,更好地将撂荒地复垦、坡地条田小块地扩展为大块地,通过统购、统产、统销的经营模式,种植发展玉米、杂粮、药材等,该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新增“吨粮田”百余亩。
石门口乡通过摸清农村集体资产“家底”,进一步盘活了山水林田地等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从“零散无序”到“统筹推动”
石门口乡依托村集体可支配的资源、资产、资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集约化服务。
南上庄村成立合作社,建成30个香菇大棚,务工农户既是生产者也是受益者。同时,利用本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引进17家企业入驻,为300多名村民解决就业,年人均工资4万元。
在桥头村,多年来杂草丛生的300亩撂荒地被治理成肥沃良田,全部种了高粱、红薯,为该村石桥酿造厂提供原料,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
当前,围绕产业布局,石门口乡正在不断挖掘优势资源,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