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三亚12月7日电 (记者 余湛奕)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一带一路”女性论坛7日在海南三亚召开。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她力量:共建·共享美好生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等部委相关负责人,吉尔吉斯斯坦、赞比亚、马尔代夫等多家驻华使馆使节以及国内外企业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论坛。
第五届“一带一路”女性论坛7日在海南三亚召开。 中新社记者 赵隽 摄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希奎指出,女性是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女性在创业、创新、科技等领域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她们在经济建设中展现出的活力和创造力,为全球繁荣注入了新动力。李希奎表示,“一带一路”女性论坛举办至今,在推动妇女事业发展、促进国际友好交流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可以鼓励更多女性在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与会嘉宾围绕“一带一路”女性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分别做了发言,分享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女性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共同展望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好未来,呼吁通过“她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常委、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主席何超琼为论坛发来视频发言。她表示,“一带一路”女性论坛为共建国家的妇女事业建言献策,团结起一股跨地域、跨文化、跨专业的“她力量”。香港及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港澳民间组织也积极担负起搭建国际平台,联系“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的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认为,推动性别平等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各国的合作与交流,相信释放性别平等力量将开启世界无限可能,只有当占全世界人口一半女性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世界才会迎来更加公正美好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据了解,“一带一路”女性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论坛通过展现女性在建设“一带一路”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推动女性全面可持续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妇女间交流与沟通搭建了平台,架起了桥梁。(完)
中新网杭州12月7日电 题:杭州观察:如何放大亚运效应 提升杭州城市能级?
作者 王题题 韩巧燕
盛会落幕,城市起步。为更好地研究“后亚运时代”杭州如何抓住亚运机遇、放大亚运效应、释放亚运红利,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12月6日,“2023年城市治理‘双月论坛’第六期:‘放大杭州亚运效应 提升杭州城市能级’学术沙龙”在浙江杭州举办。
据悉,城市治理“双月论坛”是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为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城市范例而举办的品牌论坛。今年以来,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围绕“放大亚运效应、提升城市能级”主题,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走访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后亚运时代”杭州打造国际“赛”“会”之城作出智库贡献。
“放大杭州亚运效应 提升杭州城市能级”学术沙龙现场。 主办方供图
当天,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江山舞在致辞中指出,2023年对于杭州而言意义重大,不仅圆满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运会,杭州的城区人口还突破了1000万,晋升为第10个超大城市。此外,杭州全市GDP有望迈上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台阶,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会更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强劲。这些都是“后亚运时代”杭州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特征。
那么,“后亚运时代”杭州该如何持续放大亚运效应,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杭州城研中心研究三处处长毛燕武通过分析亚运综合效应,对照城市能级指标体系,建议“后亚运时代”的杭州,要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管齐下,大力实施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从聚力场馆设施综合利用、聚力城市国际化纵深推进、聚力“体育+”融合发展、聚力品质生活共建共享等“六个聚力”思考提升路径,持续提升城市硬核实力、未来活力和特色魅力。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慧梅从杭州城市形象定位发展历程切入,指出近年来杭州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影响逐步扩大,杭州旅游和城市的国际排名稳步上升,但在国际传播对象、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基于此,她提出了国际传播对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国际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立体化、传播内容的模块化和定制化等传播策略。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浙江省休闲学会副会长凌平则围绕杭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建言献策。在他看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申办”体育赛事的高峰,大型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必须找到出路。
通过分析杭州亚运会比赛场馆的设计、布局、特点和分类,他指出了目前杭州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存在的主要困惑,并基于对洛杉矶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等国际上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总结,从赛后场馆利用生态链、场馆经营主体产业、场馆多功能开发、建立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等角度对杭州亚运会后场馆有效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张卫良则从代表国家的“赛”“会”数量、“赛”“会”以外的交流活动、“赛”“会”与城市创新等视角探讨杭州“赛”“会”的一些问题,并从增强城市国际化理念、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引进外国使领馆、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国际友城、友好交流城市,增加代表国家的国际性会议,提升数字资源优势,着力文化内涵建设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和思考。
不同于其他专家角度,杭州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所长、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赵国青围绕扩大杭州城市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方面献策。
他建议,杭州应从“凝练杭州后亚运时代对外文化传播核心标识,加工并创作具有国际化表达能力的区域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赛会之都,拓展杭州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新渠道”“瞄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构建全球首选文化旅游目的地”等三方面着手。
而浙江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马力宏则认为,政府及杭州市人民应培育利用好机遇的意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升杭州的影响力。此外,杭州在放大杭州影响力时要注意实事求是,要处理好市内省内关系,引导民众合理科学宣传。(完)